挑一碗肠旺面,撒一把脆哨儿,去感受「爽爽贵阳」平均气温15℃宜人气候。
提起贵阳,以往并不引人注意。如今关注时,已经颠覆了刻板印象。
对于东部沿海区域,撑起中国制造业半边天,但“中国大数据中心”在西南落地生根。
作为“互联网的机房”,贵阳大数据产业异军突起,吸引了电子信息、智能制造企业前来集聚发展。
不得不说,生产要素自由流动,劳动力可以四处打工,企业也能自由迁徙。
珠三角区域的优质项目,一样能在招商引资中被贵阳“挖走”。
重新认识,凉资源变热产业
自2014年开始,大数据连续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此后,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,发力大数据产业。
数据产生不是在网络空间中漂浮,而是需要分析、存储保留下来,数据中心就是存储大量数据的地方。
可以说,大数据产业发展,让数据中心不可或缺。贵阳作为西南发展圆心之一,成为数据中心增长最快速的地区。
大数据中心佼佼者,为何能赢得冲击北上广地位的机会呢?
“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里平”,这是大多数人对贵阳的印象。
如今,稳定的喀斯特地形,是理想的数据灾备中心;凉爽少阳的气候,让数据中心运行节电10%~30%;清爽优良的空气,提升服务器寿命和稳定性。
除此之外,贵阳地势复杂,造就了水利资源丰富。同样水资源也可以让数据中心采取水冷方式,降低对使用空调降温的电力消耗。
这几条说下来,都有一个共性,那就是成本问题。无论是自然散热还是防止灰尘腐蚀,都为了能更好地节省成本。
土地价格自然不必说,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,贵州要便宜得多,非常适用于投资占地面积较大的数据中心。
如此看来,原先资源劣势,转化为产业优势,“凉资源”也变为了“热产业”。在数字经济时代,贵阳开始“贵”了起来。
入驻这里的科技巨头,随便说一个在全世界都是响当当的名号,阿里巴巴、腾讯、华为,甚至连苹果也紧跟步伐来这里安营扎寨。
贵阳走了一条有别于东部、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创新道路,成为全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高地。
电子信息,乘产业转移东风
随着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,珠三角制造业出现向外迁移的浪潮。
尤其电子信息产业,从“劳动密集型”向“资本技术密集型”的转移,呈现出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。
原料涨价了,回款还没到,利润越低了,房租到期了……有些企业在珠三角发展无所适从,考虑重新选址搬迁。
拿深圳来说,电子信息企业占地面积大,厂房租金几十元一平不等,大一点的生产企业,每个月租金“轻松”上万。
厂房租金、土地价格,越来越“高攀不起”,确实是一个负担。
再加之,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《产业转移指导目录》,提出东部地区要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,积极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,推动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。
不少企业顺应产业大转移的趋势,把更多制造环节布局在贵州,共同打造上中下游产业配套衔接的完整工业产业集群,形成“广东研发、贵州生产”的产业分工协作模式。
2020年,贵州提出实施“强省会”行动。这些年,贵阳一直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,不断把本地的“发展好声音”传递给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。
观山湖作为贵阳电子信息的核心区域,围绕首位产业、龙头企业开展全产业链招商,全力吸引各类企业到本地投资兴业、设点布局,打造优势产业,形成了各具特色、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。
“黔中会客厅 · 美美观山湖”。这不止是一张城市名片,更是一片投资圣地。
观山湖区位于贵阳市西北部,东临黔灵山脉,南与云岩区、花溪区相连,西与贵安新区、清镇市相邻,北与白云区接壤,是贵州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,也是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金融、交通中心。
地处“黔中经济区”核心,拥有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铁路枢纽——贵阳北站,汇集贵广、沪昆、成贵等多条高铁。同时,距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车程仅35分钟,与全国多座城市形成8小时交通圈。
观山湖现代制造产业园是观山湖区发展工业经济的“主阵地”,是贵州首个现代服务产业试验区中的工业聚集区,位于观山湖区西南部,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。
园区先后入驻吉利整车、盼盼食品、中安电气、京东电商等各类名优企业,涵盖汽车制造、生态特色食品、电子信息制造、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。
位于观山湖区西部的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园,南北两个园区。其中北园为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园,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,南园为智能制造产业园,建筑面积22.6万平方米。
目前,以打造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,生产+研发+办公+娱乐为一体的活力生态智慧科技园区,力争成为观山湖区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发展集群的标杆。
除标准厂房外,产业园为智能制造、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企业提供定制化一站式空间载体方案。
园区瞄准企业痛点和需求,在单层面积、层高、荷载、电梯等方面,按照高标准厂房要求设计。
采用大平层设计,每层厂房预留吊装平台和卸货平台,是当前市场标准领先的工业厂房。
产业转移,水乳交融有序落地
产业转移不是一帆风顺的“水乳交融”,在转移过程中,如何引导产业有序落地,是一道亟待解答的命题。
首先,企业面临的是“明成本”下降,“暗成本”上升的困境。
尽管内陆地区人工成本低,交通条件有所改善,但远离配套企业,再加上内陆地区现代物流发展滞后,欠缺全程物流服务体系,相应的物流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也较低。
其次,相比沿海,通关不便等瓶颈问题未有效解决,从而造成了搬迁企业管理和物流成本上升。
近年来,对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最感兴趣、承接最多的是县域层面。不少省、市、县三级,都出台了一揽子招商优惠政策。
值得警惕的是,一些县域之间已有“恶意竞争”的迹象。其中,承接产业质量不高,是不少地方存在的突出问题。
总体而言,有些企业利润率较低,在新迁入地能有多少贡献?由于缺乏核心技术、品牌,代工、贴牌现象突出,对中西部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多大?
转移过程中,能否让承接产业推动产业升级迭代?以上问题是中西部地方政府,在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时需要考虑到的。
产业在一个地区的迁入,就会形成产业集聚区。
起初集聚,简单说就是企业汇集。地方对企业无门槛,不分产业、不分规模。真正的产业集聚,形成的是产业生态。
园区里企业有相同的产业,当有了一定的产业定位,招商引资也就有了方向。时间一长,企业在一条产业链上,相互之间的依存度高,在区域中产生外部经济,从而降低成本、促进技术创新。
谁先形成了产业生态,就能够在招商中占据先机。简单来说,一旦形成产业生态,就有竞争力。无论是发展高新产业,还是战兴产业,“移植”产业的惯性思维不可取,搞园区、建新城是最常见的。
重要的是,研究主导产业中所处的环节,是高端环节还是低端环节?产业发展中,是提高产业集中度、发展大型企业,还是缺乏配套,集聚中小企业?
在条件均等的情况下,区域某个产业的集聚程度越高,意味着区域内该产业的行业平均成本低于其他地区,吸引更多资本流向产业集聚区的优势产业,从而又强化了产业集聚度。
凡是扎堆走捷径的,都不招。
凡是低端走过程的,都不做。
凡是拿地走形式的,都不碰。
产业招商,做正确的事,正确的做事。
来源:招商网络
产业升级的“刀把”与“刀尖”
2023-04-21工业上楼,上楼的尽头是招商
2023-04-21产业园跑步入局REITs,根本仍是招商
2023-04-21一场推介会,让全球重新认识这座“潜力之城”
2023-04-21政府下场当“项目天使投资人”
2023-04-1410进5!谷川联行为吴江经开区导入科技项目
2023-04-14谷川联行与天津武清汽车产业园续写新篇章
2023-04-14高效招商,总投资12.67亿,10大项目签约
2023-04-14谷川联行助推东营经开区合作项目“开花结果”
2023-04-14项目总量超92万,助力政府园区“开门红”
2023-04-07